![]() | 區劃代碼 | 面積 | 簡介 |
新城區 | 610102 | 30km2 | 新城區位于西安市城區東北部,跨越城墻內外,是西安市三個中心城區之一,是陜西省政府和部分省市機關所在地。東以長樂路東方廠鐵路專用線為界,與灞橋相鄰;南以…[詳細] |
碑林區 | 610103 | 23km2 | 碑林區——西安市中心城區、全國“百強區”、全省“五強區”,位居主城區東南部,跨越明城墻,形成城內城外兩部分,面積23.37平方公里,95%以上區域處在…[詳細] |
蓮湖區 | 610104 | 39km2 | 蓮湖,因明代秦王朱樉(shǎng)在此鑿湖注水、廣植蓮花而得名,面積43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131個社區,常住人口約101.9萬人。
2021…[詳細] |
灞橋區 | 610111 | 324km2 | 灞橋位于西安主城區東部,自古為關中交通要沖、長安東出通衢。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改滋水為灞水,并建橋以圖東進,故稱“灞橋”。區域南北長30.8公里…[詳細] |
未央區 | 610112 | 263km2 | 未央區是西安行政中心區,1954年建區,因境內遺存漢代未央宮而得名,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全區面積264平方公里,東臨灞河、南起緯二十六街、西接…[詳細] |
雁塔區 | 610113 | 152km2 | 雁塔區地處西安城南,總面積152平方公里,F管轄8個街道辦事處、142個社區、45個行政村。2021年末雁塔區行政區劃口徑常住人口208.66萬人。
…[詳細] |
閻良區 | 610114 | 244km2 | 閻良位于西安主城區東北部38公里處,總面積244平方公里。
2021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264.84億元,比上年增長4.1%。完成規![詳細] |
臨潼區 | 610115 | 916km2 | 臨潼,是一塊古老神奇而又煥發著青春活力的土地,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臨潼是古都西安的東大門,距市中…[詳細] |
長安區 | 610116 | 1594km2 | 西安市長安區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東連藍田縣,南接柞水縣,西接鄠邑區,北靠雁塔區、灞橋區和未央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置長安縣,取“長治久安”之…[詳細] |
高陵區 | 610117 | 288km2 | 高陵區,屬西安市管轄,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涇、渭河交匯區域,聞名天下的涇渭分明自然文化景觀位于境內。東迄臨潼區,南界灞橋、未央兩區,西和涇陽縣、渭城區相…[詳細] |
鄠邑區 | 610118 | 1281km2 | 西安市鄠邑區,原稱戶縣,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3個副中心城市之一,總面積1279.4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4萬人(第…[詳細] |
高新區 | 610119 | 高新區…[詳細] | |
藍田縣 | 610122 | 2006km2 | 藍田縣地處秦嶺北麓,關中平原東南部,縣城距西安市區22公里。藍田自古為秦楚大道,是關中通往東南諸省的要道之一。
藍田縣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各異,地…[詳細] |
周至縣 | 610124 | 2946km2 | 周至建縣兩千余年,因“山曲為盩,水曲為厔”而得名,南依秦嶺,北瀕渭水,襟山帶河,素有“金周至”之美譽。是西安的西大門,全縣總面積2974平方公里,其中…[詳細] |
西咸新區 | 610171 | 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咸陽兩市建成區之間,西起茂陵及澇河入渭口,東至包茂高速,北至西咸環線,南至京昆高速,涉及西安、咸陽兩市7縣(區)23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詳細] | |
國際港務區 | 610172 | 西安國際港務區是陜西省、西安市為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而設立的經濟先導區,是省市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對外開放大通道…[詳細] |
地名由來: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我國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1279年,元朝改京兆府為安西路,有“安定西部疆土”的寓意。1312年,安西路改為奉元路。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平定奉元路,西部地區安定,遂將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
2023年9月,西安市被納入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建設名單(綜合型流通支點城市)。
2023年8月,西安市被命名為2023年陜西省雙擁模范城(縣)。
2023年6月,西安市入選2023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名單。
2023年5月,公安部公布擬命名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候選對象名單,西安市入圍。
2023年5月,西安市入選全國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2023年5月,40座城市入選全國第二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
2023年4月,2023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西安市位列第8名。
2023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創建名單,西安市入選。
2023年2月,2022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發布,西安市位列第10。
2023年1月,國家郵政局公布2022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城市排行榜,西安市位列第34。
西安,陜西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9區4縣,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369平方公里。
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譽。西安曾經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著名的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則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文物古跡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在全國首屈一指,許多是國內僅有、世界罕見的稀世珍寶。
西安是交通暢達、區位優勢明顯的城市。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我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各地市的門戶和交通樞紐。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西安是全國連接南北的“大十字”網狀鐵路交通和陜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是全國干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中國六大航空樞紐之一、六大通訊樞紐之一,樞紐城市特點十分突出。隨著國家高速鐵路網的加快建設,未來五年內,西安一日交通圈覆蓋范圍將擴大到大半個中國,輻射人口由現在的6億擴大到12億以上。
西安是科技發達、創新力強的城市。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城市前列,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各類獨立科研機構661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業測試中心44個,在校大學生63.2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77余萬人,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1萬人以上,有45名兩院院士,擁有許多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82萬,占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10.92%,列全國第一。全市18歲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國第一。這里聚集了中國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箭載計算機和遙感裝置等,都是西安研究制造的。2009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2772件,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1%。
西安是發展迅速、產業興旺的城市。近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安的發展不斷加快,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經濟社會進入了加速發展、加速提升的新階段。經濟增長連續9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724億元,增長14.5%。經過多年發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機械設備、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石油化工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培育了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浐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國際港務區、灃渭新區八大發展平臺,高新區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六個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開發區之一,經開區全力打造涇渭工業園千億元制造業基地,曲江新區是兩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之一,浐灞河生態區正在籌辦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這些開發區(基地)是西安主導產業的集聚地、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現代化城市建設的示范區。
西安是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的城市。西安北瀕黃河水系最大的支流—渭河,南有被稱為中國國家公園的秦嶺,自然景觀優美,令人留連忘返。近年來,西安城市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完備,城市道路、綠化、供氣、供水、供電、供熱、通訊、污水和垃圾處理條件進一步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城市燃氣普及率97.7%,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日供水能力達到175萬噸,污水處理能力達到95萬噸/日,在北方城市率先解決了城市供水問題。通過實施“大水大綠”和“藍天碧水”工程,重現“八水繞長安”的勝景,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42%,2009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04天。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已成為人們休閑居住、投資創業的向往之地。
未來一段時期,是西安發展歷史上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西安市第十一次-會提出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發展目標,提出:地區生產總值力爭年均增長13%以上,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到2011年力爭達到3500億元,人均超過4500美元,分別比2005年翻一番,努力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會行列,在西部地區率先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梯隊,在全國率先建成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和最適宜人居住的城市。2008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兑巹潯窂膰覍用鎸ξ靼驳亩ㄎ皇牵褐Υ蛟靽H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兑巹潯返膶嵤酥局瓣P中—天水經濟區”已成為國家級經濟區,西安將在國家區域發展中擔當重要的戰略角色。目前,全市上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飽滿的熱情、務實的作風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讓西安的明天更美好,讓西安的市民更幸福。
西安不只是古老的,更是現代的;不只是一座擁有豐富歷史文化積淀的古老城市,也是一座蓬勃發展、充滿活力與希望的現代化城市,更是各地朋友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我們誠摯邀請大家到西安來觀光旅游,創業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西安市的行政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劃設置有過幾次較大的變動和調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陜甘寧邊區轄市;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解放初期,西安市設12個區,其中城區8個,郊區4個,城區未設立街道行政建制,郊區下設有19個鄉。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將12個區和部分新劃入的鄉鎮合并調整為9個區,定名為: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1957年4月撤銷長樂、未央兩區建制,市轄區減為7個。1958年11月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1960年撤銷蓮湖、碑林、新城區建制。1961年8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1962年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制。1965年撤銷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制,轄地合并為一個郊區,市轄區減為4個。1966年6月,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為閻良區,將咸陽市(縣級市)劃歸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蓮湖、閻良區更名為東風、向陽、紅衛、東紅區,1972年恢復原名。197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咸陽市劃出。1980年3月,撤銷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制。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咸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縣(1964年9月10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西安市共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7區,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1997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臨潼縣,設立臨潼區。2002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長安縣、設立長安區后,西安市共轄9區4縣。2008年3月7日,經市0研究并報省0批準,撤銷長安區王曲鎮、鳴犢鎮二鄉(鎮)的建制,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不變,以原各鄉(鎮)0駐地為街道辦事處辦公駐地。至年底,全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未央、灞橋、閻良、臨潼、長安9個區及周至、藍田、戶縣、高陵4個縣。共有街道、鄉、鎮176個,其中街道辦事處89個、鎮40個、鄉47個。
區劃:陜西省·西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