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or98r"><del id="or98r"><menu id="or98r"></menu></del></p>
<table id="or98r"></table>
    <pre id="or98r"><label id="or98r"></label></pre>
      1. 您現在的位置 : 江蘇省 > 南通市 > 如皋市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

        [移動版] [如皋市榮譽與排名]
        地名:如皋市隸屬:南通市
        區劃代碼:320682代碼前6位:320682
        行政級別:縣級市車牌代碼:蘇F
        長途區號:0513 郵政編碼:226000
        轄區面積:1492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123.84萬人
        人口密度:830人/km2
        區劃代碼 面積簡介
        如皋工業園區(如城街道) 320682100 169.5km2
        2013區劃調整:撤銷如城鎮,以原如城鎮所轄的凌青、方莊、新官、沿河、長港、老南、錢長、龍游河、安定、宗岱、光華11個村委會和安定、花園、陸橋、蒲行、…[詳細]
        經濟開發區(城北街道) 320682101
        2013區劃調整:撤銷袁橋鎮、柴灣鎮,以原袁橋鎮、柴灣鎮所轄區域和原如城鎮所轄的新生、新王莊、太平、鹿門、鄧元、城北、東風、慶余、普濟等9個居委會以及…[詳細]
        東陳鎮 320682103
        2013區劃調整:撤銷雪岸鎮、東陳鎮,將原雪岸鎮、東陳鎮所轄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東陳鎮,鎮政府駐原東陳鎮府前街4號。 東陳鎮是一座千年古鎮,宋…[詳細]
        丁堰鎮 320682104 31.3km2
        如皋市轄鎮。1940年屬如東縣。1954年屬如皋縣,1958年為丁堰鄉14大隊。1975年改丁堰鎮,1995年丁西鄉并入。位于市境東北部,距市府15公…[詳細]
        白蒲鎮 320682105
        2013:撤銷林梓鎮、白蒲鎮,將原林梓鎮、白蒲鎮所轄區域合并,設立新的白蒲鎮,鎮政府駐原白蒲鎮松楊社區蒲盛路1號。 可直達北京、廣州。白蒲距國家…[詳細]
        下原鎮 320682107 39km2
        如皋市轄鎮。1949年設鄉,1958年由文莊、蔡藕、下原、孫壩及白李鄉的部分合為下原公社,1995年設下原鎮。位于市境東南部,距市府19公里。面積39…[詳細]
        九華鎮 320682108 29km2
        如皋市轄鄉。1958年由一甲、北園及薛窯、扒頭、中心、九華4鄉的部分合為九華公社,1983年改九華鄉。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30公里。面積29平方公里…[詳細]
        石莊鎮 320682110 28km2
        2013區劃調整:將原石莊鎮所轄區域與原常青鎮所轄海圩、鄒蔡、蔡炎3個村委會以及鐵籬、草張莊2個居委會區域合并,設立新的石莊鎮,鎮政府駐原石莊鎮沿河北…[詳細]
        如皋港區(長江鎮) 320682111 30.3km2
        2013:撤銷郭園鎮、長江鎮,將原郭園鎮、長江鎮所轄區域合并,設立新的長江鎮,鎮政府駐原長江鎮長江東路8號。 如皋市轄鎮。1957年由永平、永勝…[詳細]
        吳窯鎮 320682112 64km2
        吳窯鎮位于如皋市中部,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江蘇省重點小城鎮?偯娣e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000人,是聞名遐邇的“長壽之鄉”、“銀杏之鄉”、“建筑之鄉”…[詳細]
        江安鎮 320682113 28.5km2
        2013區劃調整:將原江安鎮所轄區域與原高明鎮所轄陳莊、黃莊、西莊3個村委會以及勝利、周莊、章莊3個居委會區域合并,設立新的江安鎮,鎮政府駐原江安鎮府…[詳細]
        搬經鎮 320682116 110km2
        2013區劃調整:將原搬經鎮所轄區域與原高明鎮所轄曉莊、劉莊、盧莊3個村委會以及中心、高明、鮑莊3個居委會區域和原常青鎮所轄萬全、樓馮、土山3個村委會…[詳細]
        磨頭鎮 320682117 37.1km2
        如皋市轄鎮。1949年設磨頭鄉,1957年由仁靜、磨頭、徐石3鄉一部分并為磨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6年建鎮。位于市境中部,距市…[詳細]
        如皋高新區(城南街道) 320682118 28.8km2
        2013區劃調整:撤銷桃園鎮,將原桃園鎮所轄區域和原如城鎮所轄的張八里、新莊、建設、宋家橋、平明5個居委會區域合并,設立城南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萬…[詳細]

        地名由來:以境內的如皋港、如皋村而得名。如皋村、如皋港以地處長江北岸沙嘴上,取《荀子·大略》中“望其壙,皋如也(看那空曠的原野上,有高起來的地方)”的句子命名為“如皋”。

        紅十四軍公園
        紅十四軍公園

        2023年4月,科技部公示第二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如皋市入選(東部地區科技支撐產業發展主題)。

        2023年3月,如皋市上榜2023年中國財政實力百強縣第40名。

        2023年3月,如皋市上榜2023年中國百強縣第20名。

        2023年3月,如皋市被確定為2022年度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2022年,如皋市GDP總量為1479.3億元,位列2022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城市第21位。

        2022年12月,2022企業家幸福感最強市(區)榜單出爐,如皋市當選。

        2022年11月,如皋市被確定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

        2022年8月,如皋市入圍2022年“兩山”發展百強縣,排名第71。

        2022年8月,如皋市入選2022中國縣域發展潛力百強縣第26位。

        +查看更多如皋市榮譽與相關排名>>

        如皋(RUGAO,舊稱JU-KAO),位于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上海都市圈內,東瀕黃海,南臨長江,東距上海150公里,西距南京200公里。面積1477平方公里,人口145.28萬人,現轄主城區、20鎮以及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改革開放以來,如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先后躋身于中國明星縣(市)、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科技百強縣(市)、鄉鎮工業明星縣(市)、郵電百強縣(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市、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的行列。

        江蘇歷史文化名城江海平原最早成陸的地區、長江三角洲最早見諸史冊的古邑、民國時期的中華第一大縣、我國沿海最早對外開放的縣(市)之一等四個“之最”是如皋歷史文化的最好寫照。如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人文積淀,三國軍事家呂岱、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文學家冒辟疆、清初戲劇理論家李漁等,是古代如皋星空中一顆顆耀眼的星座。如皋現存大量獨特卓異的人文景觀,如隋代建筑定慧寺,山門北向,曲水環寺,群樓抱殿,為中華寺廟一絕;明代建筑大成殿為國內罕見的全楠木結構;清代建筑水繪園是海內徽派園林孤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靈威觀、法寶寺、濟忠井、集賢里、石合泰等許多具有文史價值的遺跡和民居,富集著豐厚的旅游文化資源。乾隆年間,如皋曾是蘇北最富的縣,享有“金如皋”之美譽。古城如皋內外城河外圓內方,形如古錢,自古以來就是貨物集散、商賈云集的生財之地。

        中國花木盆景之都如派盆景系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之一,與嶺南派、滬派、揚派等各領-,以其“云頭雨足美人腰”的獨特造型享譽海內外。中南海、釣魚臺、毛主席紀念堂等重要場所以及一些中央國家機關,均可見如皋盆景的身影。如皋花木盆景栽培始于宋代,興于明清。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如皋先后有600多盆盆景在國際國內比賽中榮獲大獎。今年,在荷蘭舉辦的2002年世界花卉園藝博覽會評比出的9枚金獎中,如皋獨得3枚。目前,如皋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花木盆景種植面積有6萬多畝。

        世界長壽養生福地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資料顯示,如皋為全國六大長壽之鄉之一。據最新統計,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51人,其總數位居全國縣(市)之首,占比為1.73/萬,而聯合國確定的長壽之鄉的主要指標為百歲老人占比0.75/萬,中國確定的長壽之鄉標準為百歲老人占比0.3/萬,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如皋平均預期壽命為75.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確定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0歲即為長壽國家,發展中國家平均預期壽命僅為63歲。世界上聞名的長壽之鄉不是在高寒地帶,就是在偏僻的山區。而地處江海平原的如皋,不僅是我國沿海地帶唯一的長壽之鄉,也是處于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這在國際上絕無僅有,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已引起國內外新聞傳媒以及相關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

        投資興業熱土在上海都市圈中,如皋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富有特色的產業優勢成為海內外客商投資的新熱點。如果以長江為界將上海都市圈一分為二,那么包括蘇、錫、常在內的南半圈已成為金融、商貿、信息等產業中心,北半圈則是呼應南半圈產業梯度轉移的制造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在這一戰略性轉移的過程中,如皋起著不可替代的承傳作用。一是緣于如皋的區位優勢。居皋南眺,江陰長江大橋和已經通車的蘇通長江大橋猶如如皋擁抱上海的兩條臂膀;臨江北望,兩橋又如動、靜二脈延伸交匯于九華立交。蘇通大橋的通車,使如皋到上海的車程縮短到90分鐘。新長、寧啟鐵路和寧通、沿海高速雙雙從如皋境內交匯而過,再加上如皋港、如皋機場、新老204國道,如皋交通可謂四通八達。二是緣于如皋的產業優勢。如皋經濟開發區(南區)以及如皋經濟開發區(北區)作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并擁有17.2公里的黃金岸線資源,功能齊全,政策靈活,蘊藏著無限商機。20個鎮工業園區亦能為投資者提供廣闊的創業空間。工業上,電子、化工、醫藥、食品、機械等是該市的強勢產業;農業上,業已形成花木盆景、優質油米、創匯果蔬、優質生豬、如皋黃雞、優質桑蠶等六大特色基地。

        自然地理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全市面積147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6.2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8.25萬公頃。

        如皋地形相當平坦,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微微傾斜。海拔最高處不超過6米,最低處約2米。

        如皋位于河網稠密、湖蕩眾多的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達4千米以上。坦蕩的地形和濕潤的氣候,對河流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勤勞勇敢的如皋人民,是他們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開挖和蔬浚了全市境內的絕大部分河流,形成了稠密的水網。

        全市水鄉介于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之間。以長江北岸沙堤為界,南部屬長江水系,北部屬淮河水系。50年代以前,境內水系紊亂,溝河斷殘,灌排困難。建國后,大興水利,在沿江地區加固長江大堤,蔬浚通江水道,挖港建閘,保證了沿江低平原的引排暢通;在高沙平原區,結合平整土地,挖河建站,保證了該地區的農田灌溉;在東北部濱海平原區,開挖河渠,沖洗鹽_,形成了一套防洪、干旱,鹽漬的水利系統。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如皋境內河道水流平穩,河水清澈,含沙量極小,冬季偶有結冰現象。由于近海,主要干流又與長江相通,受海潮的頂托,水流方向不定,經常作往返流動。河水量夏多冬少,并有一些地區差異:沿江低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區的水量較大,高沙平原地區的水量較小。

        如皋市境內的河流幾乎全部是人工河道,大小分為四級。其中一級河有四條:焦港河、如海運河、通揚運河和如泰運河。

        焦港河由北而南縱貫如皋中西部,先后流經夏堡、搬經、常青、江安、高井、葛市、石北和張黃等8個鄉鎮,溝通了通揚運河,如泰運河、大寨河、西司馬港等東西流向的河流,最后與長江相通。它對如皋高沙平原區的灌溉和水上運輸起著更重要作用。

        如海運河流經如皋中部廣大地區,流域面積居全市各河之首。河寬而直,航運條件好,并與通揚運河、如泰運河、東、西司馬港等河流相連,也與長江相通。它對袁橋、鄧元、何莊、城西、大明、場北、磨頭、長莊、車馬湖、郭元、九華、營防等12個鄉鎮的航運和農業灌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揚運河先后流經柴灣、戴莊、新民、鄧元、如城、東陳、丁北、建設、丁西、丁埝、林梓、新姚、蒲西、白蒲、勇敢等15個鄉鎮,是流經如皋鄉鎮最多的河流。它溝通了白_港、南凌河、如泰運河、丁堡河、東、西司馬港等,并與長江、大運河相通,流經如皋經濟最發達地帶,成為運輸最繁忙的河流,也是如皋東北部和東部廣大地區的主要灌溉河道。

        如泰運河流經如皋北部地區,河長居如皋各河之首。它是如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并可與拉馬河、焦港、長甸河、如海運河、通揚運河、丁堡河等河道聯運。

        以上四條一級河與眾多的二、三、四級河構成如皋縱橫交錯的灌排運輸系統。良好的水利設施和完整的排灌系統,抗御了一次又一次嚴重的旱澇災害。1991年華東地區遭受物大洪澇災害,但如皋市蒙受損失很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如皋所處的緯度位置較低,太陽高度較大,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達120千卡/年·厘米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達27.4℃,年平均氣溫在14℃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200小時,無霜期約216天。根據熱量帶劃分標準,如皋屬亞熱帶。由于距海較近,受海洋調節較明顯,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小。

        與我國廣大東部地區一樣,季風是影響氣候的主導因素。近海的位置使得如皋深受夏季風的影響,水汽充足,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但是,由于夏季風勢力各年強弱不等,因而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

        如皋地處亞熱帶,屬東亞季風區的一部分。受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影響,形成了冬季低溫少雨量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分明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如皋市冬季吹干冷的偏北風,晴天多,降水少,12月~2月三個月降水僅140多毫米;氣溫低,每年冬季可出現幾次寒潮天氣,強勁的冷氣流南下,溫度降,常出現較嚴重的霜凍。在寒潮初來進,有時伴有少量降雪,給大地披上銀裝。

        寒潮帶來的突然降溫,有時造成越冬作物的凍害。但是,低溫可消除一些病蟲害。偶爾的降雪,為越冬作物的返青和春播儲備了水分,可謂“瑞雪兆豐年”。春季是冬、夏季風轉換的季節,冷暖氣流相互爭雄,彼此旋進旋退,時寒時暖,氣溫呈波浪式上升,乍晴乍雨,天氣多變。適量的雨,有利于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和生長,以及春播作物的下種和萌芽。

        春末夏初,冬、夏季風進入勢均力敵狀態,由此而形成的梅雨鋒面長期徘徊于如皋所在的江淮地區,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正所為“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過多的雨水會影響三麥的收割,但適量的降水對早稻、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的早期生長非常有利,更為伏旱季節的農田灌溉儲備了水源。

        梅雨季節過后,如皋所在地區受單一性暖濕氣流控制,形成伏旱天氣。此時,正值盛夏季節,天氣明朗,光照強,氣溫高,降水相對較少。充足的光熱條件對農業有利,而降水少又往往造成干旱。由于持續高溫,有時又造成強烈的空氣熱對流,形成雷雨天氣。加上地處東南沿海,常有臺風過境形成-,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威脅,但也可調節盛夏酷熱,緩和伏旱季節的旱情。

        秋季,夏季風減弱,冬季風熱力增強,大氣層比較穩定,天氣晴朗,陽光燦爛,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這期間光照和熱量充足,非常有利于秋熟作物的成熟和收摘。

        充足的光熱,豐沛的降水,而且雨熱同期,對如皋農業生產極為有利。但由于夏季風勢力不太穩定,降水變率較大,又受寒潮,臺風和龍卷風等的影響,使農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澇、凍等災害性天氣的威脅。

        地名由來

        “如皋”之名,歲數已老,老得上了<<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注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薄百Z大夫射雉”的動人故事,曾經引得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文人雅士為之吟詩作賦。

        “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去看美麗的日出!叭纭保和,“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于射雉說,后者出自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歷史沿革

        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時隸揚州之域,周時為海陽地。春秋時為吳國鄖地,吳亡歸越;戰國時屬楚,稱九夷海陽。秦時歸九江郡,漢代曾為吳王劉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正式置縣。隋時廢,并入海寧縣,唐武德年間,寧?h復名為海陵縣,如皋仍為其屬地。宋元明之際,隸屬泰州,宋時如皋定為中下縣,元至元二十一年升為上等縣。清雍正二年升通州為直隸縣,如皋劃歸通州管轄。

        1940年新四軍東進,將縣境沿今通揚運河一分為二,以東為如東縣,以西為如西縣。后為日軍占據,1945年9月新四軍收復如皋縣城,如西縣政府奉命接管,復名如皋縣。

        1991年6月1日,經民政部批準撤縣設市,現轄23鎮53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45.28萬,面積1477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如皋全市人口144.56萬人(2003年“如皋年鑒”),每平方千米人口數達978人,屬中國乃至世界人口密度高的地區。

        如皋是中國著名的長壽地區,全市人口年齡結構構成比全部超過了聯合國關于人口老齡化、長壽地區所規定的各項指標:2002年如皋80歲以上老年人40000多人;90歲以上老年人4600多人。全市人口平均壽命75.59歲,高于全國平均壽命(71歲)4.59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59歲,表明如皋已跨入長壽地區行列。

        如皋市百歲老人數更是居全國同類地區之首。2002年如皋有百歲老人172人,近來逐年遞增,2003年為195人,2004年為209人。2004年百歲老人數占總人口1.44人/萬,遠遠高于聯合國規定的長壽地區的標準(0.75/萬),更高于我國公布的長壽之鄉的國內標準(0.3/萬)。

        據2003年統計,我國百歲老人為17875人。國內另外兩個長壽地區百歲老人數為:廣西巴馬69人;湖北鐘祥48人。

        一、如皋長壽現象源遠流長

        如皋歷史悠久,如皋長壽現象亦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如皋歷史上長壽名人有:三國時期軍事家呂岱,92歲出任吳國大司馬,享年97歲,葬于如皋林梓鎮。北宋教育家胡瑗,花甲之年主持太學,被王安石尊為當朝“孔、孟”。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美學家、出版家、小說家和戲劇理論家李漁,古稀之年著有《詞典》、《演習》,開中國戲曲理論之先河。明末清初文學家冒辟疆,享年83歲,被毛主席譽為“清兵入關后最有民族氣節的人”。

        清代大詩人袁枚的《隨園詩話》,記載了南宋淳熙三年李嵩從80歲起每年在紫牡丹花下連續祝壽30年,活到109歲。

        明清以來記載如皋壽星的史料,主要是如皋縣志。如皋名姓氏家譜或宗譜,欽準所印如皋鄉土志(光緒31年奏本奉旨所。┑。

        今天的中國長壽之鄉——如皋,是歷史長壽現象的延續和繁衍。

        《如皋縣志》不僅記載了數以千計長壽老人的姓名、年齡,還記載了長壽老人的家庭成員、本人簡歷以及個性特點等豐富史料。這些史料對于我們了解長壽歷史、品讀長壽文化、解釋長壽現象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這些史料是如皋歷史文化的珍貴遺產,也是中國長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如皋長壽現象不僅見諸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如皋街巷、橋梁等建筑物的命名也記錄了百歲老人的蹤跡。如皋有百歲坊6處、百歲莊1處、百歲橋3座、百歲井2口、百歲巷1處,有記長壽、祈長壽、寓意長壽的壽山、寺庵6處。

        二、如皋長壽現象引起國內外關注

        如皋長壽現象,早就引起海內外媒體關注。自1997年中央電視臺一、二、四套節目播放如皋十位百歲老人齊赴《千歲宴》后,加拿大《環球時報》、德國《世界報》等海外媒體先后來如皋采訪。其中陳邦英老人在香港回歸前夕,親手制作100只香袋寄贈香港兒童,特首董建華專函致謝,一時傳為佳話。1998年春節前,十位百歲壽星制作了“拜年賀卡”,借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向全國人民拜年,一度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傳播,引起國內老齡問題專家的重視。中國老齡科研中心來如皋對50位百歲壽星進行健康調查,專家們認為如皋地處平原地帶,和我國大多數東部地區及部分中西部地區情況相近,對如皋長壽現象的研究,有可資借鑒作用。同年11月,香港《明報》根據國家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結果報道,江蘇如皋已與廣西巴馬、湖北鐘祥、四川樂山、新疆克依、遼寧興隆同列為全國六大長壽之鄉。中國社科院劉岱岳教授致函該市,通報這一信息,如皋人如大夢初覺。平時他們只知道如皋長壽老人多,并不知道自己在全國長壽地區中所處的地位。如皋市委、市政府認為長壽現象是如皋人值得驕傲的事情,表明如皋經濟、社會環境優越,應充分關注和挖掘這一資源,適時地向世人發出了“世界長壽養生福地”這一城市名片,更加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和回應。張文范、鄔滄萍、曾毅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相繼來如皋作考察研究。

        2002年10月首屆“如皋·中國長壽文化節”成功舉辦,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長壽養生福地的迷人風采。105位百歲及高壽老人同赴“太平盛世萬歲宴”,把長壽系列文化活動推向高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先例。

        2003年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多次進駐如皋實地拍攝如皋長壽老人生活花絮和長壽文化活動,作為《夕陽紅》開播10周年特別節目《今又重陽》的主背景和重頭戲,讓世人分享如皋長壽文化的樂趣,感悟如皋長壽現象的真諦。

        三、影響如皋人長壽的因素

        為探索如皋成為長壽地區的原因,2002年6月在該市四套班子的關心、支持下,“如皋市長壽研究會”成立了。長壽研究會成立兩年來,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圍繞產生如皋長壽現象的相關因素,組織力量開展了調研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果,兩年來的實踐,他們有這樣的兩點認識:

        1、如皋長壽現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最早記錄如皋壽星的資料,可以追溯到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歲老人出身于上個世紀初前后,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桑,分析他(她)們的長壽奧妙時,必須把他(她)們放到百年歷史長河中去考察。因此解讀如皋長壽現象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既要考慮現實的因素,又要考慮歷史的因素。

        2、如皋地處江海平原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不具有封閉式的條件,因此形成如皋長壽現象的原因不可能是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顯然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更有長壽老人的自身原因。

        歷史沿革:

        夏代,為揚州之城。

        周代,為海陽地,屬揚州。

        春秋時期屬吳國。

        戰國時期,屬越國,后改屬楚。

        秦代屬九江郡。

        楚漢時期屬于東楚。

        漢高祖時期為吳王所有,改名海陵。

        漢武帝時期置臨淮郡海陵縣。

        三國時期廢海陵縣,改稱海陽縣。

        東晉義熙七年(411),置如皋縣。

        隋代并入揚州寧?h。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置如皋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由如皋場升如皋縣,隸屬泰州。

        從此以后經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國,均置如皋縣。

        1940年8月,新四軍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

        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成立如西縣政府。

        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如皋、如西兩個縣。

        1945年9月,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皋城第一次解放,如西縣復名如皋縣。

        1949年1月,如皋城第二次解放,縣府駐地遷回如皋城內。

        1950年8月,如皋縣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如故。

        1968年,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隸屬南通專區革命委員會。

        1981年4月,復如皋縣人民政府,隸屬南通行政公署。

        1991年2月6日,經民行批[1991]5號文件批準,如皋撤縣建市。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


        以下地名與如皋市面積相當:



        中美特级黄a片
        <p id="or98r"><del id="or98r"><menu id="or98r"></menu></del></p>
        <table id="or98r"></table>
          <pre id="or98r"><label id="or98r"></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