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婁底市博物館 |
地名:婁底市 | 隸屬:湖南省 |
區劃代碼:431300 | 代碼前6位:431300 |
行政區域:湖南省 |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
行政級別:地級市 | 車牌代碼:湘K |
長途區號:0738 | 郵政編碼:417000 |
轄區面積:約811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82.7萬人 |
人口密度:約472人/平方公里 |
![]() | 區劃代碼 | 面積 | 簡介 |
婁星區 | 431302 | 628km2 | 婁星區位于湖南省中部,東經111°56′-112°03′,北緯27°41′至27°47′之間;東接湘鄉,南抵雙峰,西靠漣源,北毗寧鄉;東西寬23.9…[詳細] |
雙峰縣 | 431321 | 1593km2 | 雙峰地處湘中腹地,處于東經111度51分43秒至112度31分7秒,北緯27度12分31秒至此7度45分51秒之間。東鄰湘潭、衡山,南接衡陽,西毗邵…[詳細] |
新化縣 | 431322 | 3620km2 | 新化縣地處湖南中部,資水中游,雪峰山東南麓,地處北緯27°31'-28°14,東經110°45′-111°41,轄區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轄26個鄉…[詳細] |
經濟開發區 | 431371 | …[詳細] | |
冷水江市 | 431381 | 438km2 | 冷水江市,是中國湖南省中部的一座礦業和工業城市,有“世界銻都”之稱。地處資江中游、湘黔鐵路線上。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井水極冷而得名。冷水江市地處東經…[詳細] |
漣源市 | 431382 | 1830km2 | 漣源市,隸屬于湖南省婁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衡邵盆地北緣,漣水、孫水上游,1951年置縣,1987年撤縣設市。漣源市總面積1830平方公里,轄20個鄉…[詳細] |
地名由來:
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出“神童”杉山人賀德英。以天象婁星、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婁氐”,后世轉為“婁底”。
榮譽排行:
2023年5月,婁底市被列為2023年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入選地區。
2023年4月,2023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婁底市位列第173名。
2023年2月,2022年湖南省各市州GDP排行榜出爐,婁底市以1930億元位列第11位。
2022年1月,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婁底市為2021年度國家衛生城市(區)。
2021年,婁底市GDP達1825.76億元,位列2021年湖南各市州GDP排行榜第11位。
2021年11月,2021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發布,婁底市位列第194名。
2021年11月,2021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發布,婁底市位列第163名。
2021年5月,婁底市位列2021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第182(四線城市)。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婁底市人口數量382.7萬人,位于湖南省各地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1名。
基本介紹:
婁底市,位于湖南的地理幾何中心,轄婁星區、漣源市、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全市東西寬160公里,南北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
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后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范圍。秦統一中國后,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
1977年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
婁底屬中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區。熱量豐富,溫度適宜,四季分明:冬季少嚴寒,夏季多酷熱,秋季晴朗溫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澇,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氣溫16-17.3℃。年平均日照時間1538小時,東部多于西部。無霜期268天。由于雨水偏多,土壤濕重,多為紅壤,其次還有黃壤、黃褐土等。境內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西部雪峰山脈從新化西部風車巷蜿蜒入境,斜亙西北,境內群山林立、丘陵起伏之間,溪水奔流,河網密布,水系完整,水量充沛。水能理論蘊藏量32.5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14.26萬千瓦。目前具備人工養殖的水面18萬畝。
婁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市內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風景名勝旅游點70多處。漣源市湄江風景區、冷水江波月洞及大熊山、九峰山、龍山等省級森林公園風光秀麗,景觀奇特。位于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水庫、勝仙洞等勝景,都是別具一格的旅游佳境。
婁底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雙峰洛陽灣古建筑群、九峰山古庵。新化北塔、洋溪文昌閣、漣源龍山藥王殿等名勝古跡各具特色,為優美的自然風光抹上了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廣袤的婁底土地到處閃耀著中華古文明的輝煌。鐘靈毓秀的婁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晚清著名外交家曾紀澤,辛亥革命先驅陳天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在婁底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光輝的篇章。
婁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戰略腹地和南北通達、東西連貫的要衢。湘黔、婁邵鐵路在這里交匯。207國道、320國道與正在興建的洛(陽)湛(江)鐵路、上(海)瑞(麗)高速公路貫穿婁底,使婁底成為我國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歷史沿革:
婁底市所轄的一區二市二縣是從原邵陽市劃分出來的,在此之前,它們的建制和隸屬也一直隨歷史的風雨而反復變化。
特別是新化縣,其建制過程更為復雜曲折,頗具傳奇色彩。
婁底一帶原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相傳先民們是盤古的后裔,屬三苗、九黎集團,出自五帝中的顓頊。
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先民們與黃河流域的華夏和東夷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但最后失敗了,大部分被迫向南遷徙,現今貴州、云南一帶的少數民族很多是這一帶移民的后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漢以來不斷大量南移的中原漢人(特別是江西人)融合、同化,從而形成今天婁底市漢族人占99.9%的民族格局。
婁底在夏商周時為荊州一隅,戰國時屬楚的范圍。
秦統一中國后,婁底正式列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的多民族國家秦的國土,隸屬長沙郡,成為華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饒有興味的是,境內是兩種行政管理狀態并存,即在東南較平坦的地方大部分為秦所歸化,而在西北一帶,居民依然“椎髻徒跣,斷發紋身,耕田有邑”,水行山處,不服王化,人稱“梅山蠻”。
其基層組織與秦的亭、里、什大不相同,稱為峒。
相傳有十峒,為首者稱“左甲首領”、“右甲首領”或“峒長”、“峒主”。
峒民有扶、蘇、向、蘭、青、趙、卜以及為逃避戰禍遷入梅山定居的外姓陳、鄒、劉、羅等姓,他們不為秦的行政所屬,儼然獨立王國。
并且,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北宋熙寧五年(1072)。
在此過程中,歷代封建統治者一方面對梅山地區采取封鎖政策,實行封邊禁墾,不準漢、峒互通往來,一方面頻繁興兵征討。
太平興國元年(976)宋太宗派兵圍攻梅山,俘斬峒民數千;次年又調兵鎮壓,俘斬峒民兩萬。
但是,“梅山蠻”奮起反擊,從未屈服過。
宋仁宗開始對“梅山蠻”采取懷柔政策。
慶歷七年(1047),潭州知府劉元珍派人入梅山,招撫峒民400余人。
嘉佑末年(1063),益陽知縣張頡向朝廷建議經營開拓梅山,取消不準峒民耕種與益陽接界之地的禁約。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湖南轉運副使范子奇奏請朝廷,對“梅山蠻”“宜臣屬而郡縣之”。
蔡煜繼為湖南轉運副使后,又奏請朝廷,主張對“梅山蠻”“使為士民,口授其田,略為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
宋神宗采納臣下意見,派專使進山言和。
這年十一月,梅山正式歸附北宋中央王朝。
宋籍其民,得主客14809戶,19089。ǔ赡昴凶樱,田260436畝,并在梅山設上、下兩邑。
上邑為“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邑為“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新化縣成為婁底境內最早的建制縣,在宋代隸屬邵陽郡,元代屬寶慶路,明清屬寶慶府。
婁底境內的其他縣市,雙峰一帶,秦時屬長沙郡的湘南縣,漢代以后長期屬湘鄉縣地。
漣源一帶,秦至東晉時大部分地域分屬湘南、連道、湘鄉、昭陵等縣,北宋以后,其全部地域便長期分屬湘鄉、邵陽、安化、新化四縣。
婁星區一帶從漢代開始,就一直為湘鄉轄地。
冷水江一帶在宋以前屬“梅山蠻”地,宋以后長期屬新化縣地。
1977年9月,國務院批準建立漣源地區(1982年12月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1月改為地級婁底市),從此,婁底崛起湘中,輻射三湘,開始了新的歷史紀元。
區劃:湖南省·婁底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