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aq0br"></var>
  • <dl id="aq0br"></dl>
    <s id="aq0br"><xmp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option id="aq0br"></option>
    <tbody id="aq0br"></tbody>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option id="aq0br"></option>
    <sub id="aq0br"></sub><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
    <track id="aq0br"></track>
  • <nav id="aq0br"></nav><option id="aq0br"><noframes id="aq0br">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
  • <track id="aq0br"><li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li></track>
  • <sub id="aq0br"></sub>
    您現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黃石市

    湖北省黃石市

    [移動版] [黃石市榮譽與排名]
    黃石地質博物館
    地名:黃石市隸屬湖北省
    區劃代碼:420200代碼前6位:420200
    行政區域:湖北省 地理分區:華中地區
    行政級別:地級市車牌代碼:鄂B
    長途區號:0714 郵政編碼:435000
    轄區面積:約4583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246.9萬人
    人口密度:約539人/平方公里
    區劃代碼 面積簡介
    黃石港區 420202 32km2
    黃石港區是黃石市的中心城區,東臨長江,西依磁湖,南接西塞,北與鄂州毗鄰,距離鄂州花湖機場核心區僅8公里,面積5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萬,轄花湖、…[詳細]
    西塞山區 420203 113km2
    西塞山區位于黃石市東部,東起河口鎮牯牛洲,與陽新縣韋源口鎮交界,西止白塔巖,與下陸區和團城山開發區為鄰,南依黃荊山,與大冶市汪仁鎮相連,北與黃岡市的浠…[詳細]
    下陸區 420204 66km2
    下陸區地處黃石市中心腹地,東接黃石港區、西塞山區,西連鐵山區,南鄰大冶市,北毗鄂州市汀祖鎮,是全市政治、金融、文化、信息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全區東西長…[詳細]
    黃石經濟開發區(鐵山區) 420205 28km2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于1992年,2010年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湖北省第二家獲批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成立于1979年,素有“千年…[詳細]
    陽新縣 420222 2778km2
    陽新縣位于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土地面積2780平方公里,轄16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3個國營農場.悠久的歷史,優越的區位,豐富的資源,優良的環境,使…[詳細]
    新港園區 420271
    大冶市 420281 1566km2
    大冶地處鄂東南,長江中游南岸,素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之美譽,有著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縣史。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縣,取…[詳細]

    地名由來:

    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于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巖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東方山風景區
    東方山風景區
    黃石園博園
    黃石園博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黃石地質博物館
    黃石地質博物館

    榮譽排行:

    2023年9月,黃石市被納入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布局建設名單(功能型流通支點城市)。

    2023年4月,2023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黃石市位列第160名。

    2023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城市創建名單,黃石市入選。

    2023年2月,黃石市被命名為湖北省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區)。

    2022年,黃石市GDP總量為2042億元,位列2022年湖北省各市GDP排行榜第9位。

    2022年8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黃石市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市。

    2022年6月,黃石市上榜中國城市引力100強第85位。

    2022年4月,黃石市被確定為“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2022年3月,黃石市被確定為2021年湖北省茶葉主產區。

    +查看更多黃石市榮譽與相關排名>>

    基本介紹:

    2013年,黃石市轄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冶市(縣級市)、陽新縣。全市轄27個鎮,1個鄉,165個社區,773個村民委員會。轄區面積4582.9平方公里。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262.86萬人,常住人口244.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47.4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9萬人,出生率為14.35‰;死亡人口1.78萬人,死亡率為6.5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83‰。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GDP)1142.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5.2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699.20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增加值347.62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比重為8.34:61.22:30.44,與2012年比,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3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7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0.44個百分點。全市人均GDP達46750元,比上年增長9.6%。人均地方財政預算收入5345元,增長15.3%。地方財政總收入13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8.36億元,增長19.4%。全年完成各項地方稅收收入55.09億元,增長19.1%,地方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70.3%。全年財政支出244.69億元,增長45.2%。

    201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95.2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種植業增加值38.85億元,增長3.8%;林業增加值1.21億元,增長31.8%;牧業增加值27.28億元,增長4.2%;漁業增加值26.99億元,增長5.7%。全年各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42.95千公頃,增長1.22%。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9.56千公頃,下降0.83%;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種面積103.39千公頃,增長4.13%。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57千公頃,增長31.56%。木材采伐22790立方米,水果4.2萬噸,增長4.6%。主要農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糧食總產量64.42萬噸,增長2.17%;水產品產量20.24萬噸,增長5.1%;肉類總產量14.53萬噸,增長6.5%。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90.2萬千瓦,增長9.1%;農村用電量11.27億千瓦時,下降1.9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5.41萬噸,增長8.29%;有效灌溉面積52.18千公頃,增長6.1%。

    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15.27億元,增長12%。其中,采礦業增長6.9%,制造業增長16.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4.9%。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4.1%,集體企業增長23.1%,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4.8%,股份制企業增長15%;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9.6%。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76.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2%。從主要行業看,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工業產值496.86億元,同比增長16.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424.69億元,增長8.8%;電力行業產值56.89億元,增長11.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產值163.45億元,增長7.8%;機械設備制造業178.51億元,增長17.6%。農產品加工業產值199.59億元,增長20.6%。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鐵礦石(原礦)產量1136.28萬噸;水泥產量1517.92萬噸;服裝產量2383.62萬套;壓縮機產量2441.54萬臺。全年黃石經濟開發區、大冶經濟開發區、大冶靈成工業園、陽新工業園、西塞工業園等8個園區完成投資717.0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

    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3.51億元,比上年增長28.3%。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4.5%,拉動GDP增長7.3個百分點。在全社會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1.08億元,下降73%;外商港澳臺投資4.95億元,下降31.9%;民間投資713.9億元,增長31.8%,其中個體私營投資415.33億元,增長33.6%。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74.1%,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49.07億元,比上年增長55.6%;第二產業投資500.19億元,增長19.7%;第三產業投資414.25億元,增長37.5%。全市工業投資完成475.8億元,增長15.6%。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投資21.03億元,下降42.5%;專用設備制造業投資57.89億元,增長35.4%。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12.46億元,下降0.1%;水泥制造業投資30.21億元,下降25.5%;紡織工業投資34.91億元,增長15%。在第三產業投資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84.15億元,增長58.7%;批發和零售業投資18.02億元,下降4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39.91億元,下降57.2%;住宿和餐飲業投資27.03億元,增長130%;教育投資11.38億元,增長36.2%。全年在建的億元以上項目421個,比上年增加167個,當年完成投資617.24億元,增長46%。一批重大項目如武漢重冶集團大冶公司重型裝備及鑄鍛、有色稀貴金屬綜合開發利用、西塞電廠二期工程4號機組、黃咸高速、棋盤洲長江公路大橋高速公路接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全市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產值240.44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811.55萬平方米,增長20%;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011.28萬平方米,增長11.8%。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67.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7%。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投資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1.1%,增幅比上年快19.3個百分點。商品房施工面積673.8萬平方米,增長12.8%;商品房銷售面積187.14萬平方米,增長18.3%。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開工6687套,已建成4038套。

    201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1.03億元,同比增長12.9%。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7.1%,拉動GDP增長2.7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97.84億元,增長13.5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63.19億元,增長9.3%。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商品零售額131.07億元,增長19.97%。其中批發業27.8億元,增長25.38%;零售業103.27億元,增長18.6%。從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消費類型看,煙酒類銷售額增長19.5%,服裝鞋帽類消費增長15.4%,珠寶類消費增長33%,汽車類消費增長11%。全年進出口總額28.53億美元,同比增長37.3%。其0口12.05億美元增長9.2%;進口16.48億美元,增長69.1%。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6%,拉動GDP下降0.2個百分點。實際外商直接投資4.9億美元,增長15.9%。全市現有外資(含中外合資)企業145家,新增外資企業9家。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138.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個人存款余額608.47億元,增長17.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37.35億元,增長17.9%。全年保費收入21.13億元,增長11%;其中,財險收入6.78億元,增長21.5%;壽險收入14.35億元,增長6.7%;保險賠付支出6.43億元,增長38%。全年全市運輸物流、信息、租賃和商務服務等各類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286家。交通運輸、倉儲業完成增加值55.57億元,增長8.6%,營利0業完成增加值38.90億元,增長12.2%。全年全市運輸物流、信息、租賃和商務服務等各類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286家。交通運輸、倉儲業完成增加值55.57億元,增長8.6%,營利0業完成增加值38.90億元,增長12.2%。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525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4%。其中,鐵路發送旅客224.7萬人次,增長11.2%;公路發送旅客5031萬人次,增長11.4%。各類運輸工具完成貨物運輸量9273.1萬噸,增長14.8%。其中,鐵路完成555.1萬噸,增長5.5%;公路7407萬噸,增長15.1%;水運1311萬噸,增長17.1%。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098.2萬噸,增長12%,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24.33萬噸,增長22%。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32萬標準箱,增長0.6%。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9.5億元,增長6.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15億元,增長13.2%;電信業務總量17.35億元,增長5.8%。固定電話用戶年末達42.6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9.5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3.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23.33萬戶。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265.9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4.03萬戶。國際互聯網寬帶用戶39.78萬戶。全年國內旅游人數1236.21萬人次,增長14.1%;國內旅游收入66億元,增長19.4%。入境旅游人數1.60萬人次,增長5.3%;入境旅游收入600萬美元,增長1.8%。

    2013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共有83家,比上年凈增25家。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77.13億元,占GDP的15.5%。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預計2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占GDP的1.9%。安排123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新建市級重點實驗室7個。全市申請專利總量230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975件。全市授權專利總量114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61件。技術市場成交合同275項,成交金額18.5億元。全市研究生教育招生60人,在校研究生333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2460人(成人教育2466人),在校生42179人(成人教育5521人),畢業生10369人(成人教育1399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836人,在校生17787人,畢業生9686人。普通中學招生43484人,在校生131929人,畢業生51122人。普通小學招生41679人,在校生217133人,畢業生29903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8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67983人。年末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4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10個。擁有廣播電臺3座,電視臺3座,有線電視用戶46.7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33.9萬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91%。年末全市擁有衛生機構112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衛生技術人員1509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725人,注冊護師、護士6903人。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11893張。

    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7.02萬人,幫助城鎮困難人員再就業2.02萬人。至年末全市城鎮就業人員8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8%。全年農村外出從業人員50.17萬人,比上年增長4.61%,其中,省外打工31.3萬人,增長3.99%。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0元,比上年增長9.9%;城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964元,增長9%,恩格爾系數為39.1%;人均住房居住面積達31.1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492元,增長13.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518元,增長11.7%,恩格爾系數為39.4%;人均住房面積達50.89平方米,增長0.6%。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102.5%,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2.5%。在居民消費的八大類別中,食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價格與2012年比分別上漲6.6%、0.1%、1.2%、2.6%;煙酒、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信價格下跌1.4%、1.8%、0.2%、0.8%。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58.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7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95.35萬人,減少15.9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1.04萬人,減少0.2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31.23萬人,增加2.0萬人;參加生育保險30.82萬人,增加0.1萬人。全年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22萬人,比上年減少15.8%;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43萬人,減少0.7%。

    2013年,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同比下降5.95%,單位GDP電耗下降1.97%,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5.86%,全社會用電量111.9億千瓦時,增長7.2%。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857.82萬噸標準煤,增長3.74%,其中煤炭消費量955.82萬噸,增長6.38%;天然氣消費量25211.32萬立方米,增長37.8%;油類消費量5.12萬噸,下降4.29%。全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達到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天數316天,空氣污染指數72,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

    歷史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屬三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夷王七年(前887),楚王熊渠(子爵)攻楊越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

    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秦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

    當時市地在南郡境內。

    漢高祖六年(前201),漢分南郡置江夏郡,有鄂縣、下雉縣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孫權自公安遷都于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

    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

    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

    不久,武昌與鄂縣合并,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安帝義熙元至四年(405-409),下雉縣并入陽新縣。

    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置郢州于汝南(今武昌縣),市地在郢州武昌、陽新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于此,后廢。

    隋開皇九年(589),改陽新為富川,不久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

    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后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南唐始建大冶縣。

    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升永縣為永興軍。

    次年,改永興軍為光國軍。

    大冶縣先后屬永興軍與興國軍。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興國軍為興國路,隸屬于江西行;元至元三十年(1293)興國路劃歸湖廣行省,市地隸屬興國路大冶縣。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興國路為興國府;明洪武九年(1376),將興國府降級為興國州,市地先后隸屬興國府和興國州大冶縣。

    清康熙三年(1664),市地屬武昌府大冶縣;雍正元年至十三年(1723-1735),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

    市地隸屬湖北省武昌府大冶縣。

    民國十六年(1927),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

    民國十九年(1930)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后隸屬于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并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范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

    民國三十一年(194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于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民國三十四年(1945)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并為石黃鎮,隸屬于大冶縣。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大冶縣石黃鎮。

    1949年5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陽新縣,隸屬大冶專區。

    1949年6月1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

    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準,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

    6月9日,成立大冶縣人民政府。

    9月29日,劃石黃鎮、鐵麓等鄉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

    1950年8月21日,湖北省轄黃石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


    以下地名與黃石市面積相當:

    黃石市相關名人

    到黃石市必去著名景點

    黃石市特產與美食
    黃石市民俗文化
    中美特级黄a片
    <var id="aq0br"></var>
  • <dl id="aq0br"></dl>
    <s id="aq0br"><xmp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option id="aq0br"></option>
    <tbody id="aq0br"></tbody>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option id="aq0br"></option>
    <sub id="aq0br"></sub><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
    <track id="aq0br"></track>
  • <nav id="aq0br"></nav><option id="aq0br"><noframes id="aq0br">
  • <track id="aq0br"><noframes id="aq0br">
  • <track id="aq0br"><li id="aq0br"><track id="aq0br"></track></li></track>
  • <sub id="aq0br"></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