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和團運動紀念館 |
地名:章臺鎮 | 隸屬:威縣 |
區劃代碼:130533102 | 代碼前6位:130533 |
行政區域:河北省 | 地理分區:華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冀E |
長途區號:0319 | 郵政編碼:054000 |
轄區面積:約58.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萬人 |
人口密度:約59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鎮、2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北章臺村 | ~201 | 鎮中心區 | 據傳,一千多年前,村北有條朱家河,河南岸有三個土臺,名漳臺,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王寬、黃之光、李德等幾戶人家至此,在北面土臺上定居建村,取名北漳…[詳細] |
朱莊村 | ~202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朱姓至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朱莊,清末與南胡帳、逯家莊合并,名花而宋。民國后期分開,仍名朱莊![詳細] |
南鎮村 | ~203 | 村莊 | 據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張姓至此建村,取名張莊,清末軍閥混戰,為了安全,十八村聯合,該村在最南端,改名為南鎮村![詳細] |
南章臺村 | ~204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范中炎一戶由山西洪洞縣至此(一云從南方遷來),在最南面的漳臺定居,取村名南漳臺![詳細] |
大章臺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原與南章臺為一村,民國29年析出另立行政村,取名大章臺![詳細] |
中章臺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李姓和申姓至此,定居在章臺中間的一個土臺上,名小章臺。由于在南北二章臺之間,又改名中章臺![詳細] |
王撞村 | ~207 | 村莊 | 王撞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魚堤村 | ~208 | 鎮鄉結合區 | 據張氏家譜載,明永樂二年,山西洪洞縣遷民張士洪至此定居,時村北河堤上有一魚市,故取村名魚堤![詳細] |
郝家屯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明永樂二年,山西洪洞縣郝子中、郝子乾兄弟二人遷至南宮縣郝屯,后因兄弟倆鬧家務糾紛,兄長子中遷至此地定居建村,取名郝家屯![詳細] |
三益莊村 | ~210 | 鎮鄉結合區 | 明永樂年間,山東濟南府遷民劉洪道至此建村,取名劉家屯;山西洪洞縣遷民房姓至此建村,取名房家屯;王姓從北章臺至此建村,名王家屯?谷諔馉帟r期,按官村攤派…[詳細] |
北胡帳村 | ~211 | 鎮鄉結合區 | 原名營莊。因村小戶少搬至別處居住,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王才興至此建村,因村南三里有一南胡帳村,遂取名北胡帳![詳細] |
南胡帳村 | ~212 | 村莊 | 據胡氏家譜載,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胡溫譜至此定居,取村名南胡帳,后與逯家莊、朱莊并為一村,名花而宋,民國后期分開,仍名南胡帳![詳細] |
逯家莊村 | ~213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逯愷遷至王撞,后又遷至此地建村,取名逯家莊,曾與南胡帳、朱莊并為一村,名花而宋,民國后期分開,仍名逯家莊![詳細] |
西小河村 | ~214 | 村莊 | 村莊建于金朝,坐落在趙王河北岸,名五河口,明永樂年間,白、李二姓由山西洪洞縣至此定居,取村名白小河,后村漸大,分為兩個村,北面的村稱西小河,南面的村仍…[詳細] |
白小河村 | ~215 | 村莊 | 村莊建于金朝,坐落在趙王河北岸,名五河口,明永樂年間,白、李二姓由山西洪洞縣至此定居,取村名白小河,后村漸大,分為兩個村,北面的村稱西小河,南面的村仍…[詳細] |
北楊莊村 | ~216 | 村莊 | 原有3個名字:東審、西審、苗莊。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楊順至此定居,發展很快,成為大戶,改村名為楊莊。1982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更名北楊莊![詳細] |
潘固村 | ~217 | 鎮鄉結合區 | 據傳,潘固、里村原為一村,名固里村。元末明初,兵劫連年,修筑南北大道,沖經固里村。為避過軍騷擾,路兩側居民背向遠移,成為兩村。路東者占固字,又因潘姓大…[詳細] |
掌史村 | ~218 | 村莊 | 建于宋朝,村北有趙王河,時管河者為掌史官,住在此村,故取村名掌史![詳細] |
東里村 | ~219 | 鎮鄉結合區 | 元朝,里村、潘固原為一村名固里村。后與潘固分開名里村。明永樂二年,山西洪洞縣遷民剛、王二姓至此定居,后剛姓發展為大戶,更名為剛里村。1962年按方位分…[詳細] |
西里村 | ~220 | 鎮鄉結合區 | 元朝,里村、潘固原為一村名固里村。后與潘固分開名里村。明永樂二年,山西洪洞縣遷民剛、王二姓至此定居,后剛姓發展為大戶,更名為剛里村。1962年按方位分…[詳細] |
東柏悅村 | ~221 | 村莊 | 據傳,一、此村與西柏悅原為兩個小村,為加強勢力,免被外欺,聯合為一村。村人愿友誼如松柏,取柏字;遷來高興,取悅字,合為柏悅。二、村人望長壽,取柏字,遷…[詳細] |
西柏悅村 | ~222 | 村莊 | 據傳,一、此村與西柏悅原為兩個小村,為加強勢力,免被外欺,聯合為一村。村人愿友誼如松柏,取柏字;遷來高興,取悅字,合為柏悅。二、村人望長壽,取柏字,遷…[詳細] |
西章華村 | ~223 | 村莊 | 據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中讀書人取文章、才華之意,取村名章華村。1961年按方位分為東、西、南、章華村![詳細] |
南章華村 | ~224 | 村莊 | 據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村中讀書人取文章、才華之意,取村名章華村。1961年按方位分為東、西、南、章華村![詳細] |
東章華村 | ~225 | 村莊 | 東章華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章華堡村 | ~226 | 村莊 | 后石趙武帝十二年(347年)在此置建興郡。宋朝時,該村周圍有土城墻,四門有吊橋,城周有72眼井,村內有幾座小樓,像一堅固小城,名堡子城,因距章華村較近…[詳細] |
宋莊村 | ~227 | 村莊 | 明永樂三年,宋姓由河南修香回來,依此地楊姓而居,確定村名時,宋、楊雙方互讓,后定名為宋莊。曾與翟莊合為一村,名孟宋村。后分開仍名宋莊![詳細] |
翟莊村 | ~228 | 村莊 | 據傳,該村建于明朝,名孟家村,民國24年與宋莊合為一村名孟宋村。民國34年兩村發生矛盾,又分為兩村,名翟莊![詳細] |
章劉村 | ~22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劉彥舉由昌黎縣遷至此地,取村名小劉莊,楊姓居住東部,稱楊莊,郭姓居住西南部,稱郭莊,后三村并為一村,名劉家村,因據章華村較近…[詳細] |
中胡帳村 | ~230 | 村莊 | 據韓氏家譜載,明永樂年間,韓老五由山東韓家集至此定居,取村名韓小胡帳,后改稱中胡帳![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政府駐北章臺村而得名。據傳,一千多年前,村北有條朱家河,河南岸有三個土臺,名漳臺,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王寬、黃之光、李德等幾戶人家至此,在北面土臺上定居建村,取名北漳臺。后演寫為北章臺。
榮譽排行:
2021年2月,章臺鎮入選邢臺市2018—2020年度市級文明村鎮名單。
基本介紹:
威縣轄鎮。1956年置章臺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85年改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21.5公里。面積58.5平方公里,人口3.5萬。106國道縱貫鎮境。轄朱莊、南鎮村、南章臺、大章臺、中章臺、北章臺、王撞、魚堤、郝家屯、三益莊、北胡帳、中胡帳、南胡帳、逯家莊、西小河、北楊莊、潘固、東柏悅、西柏悅、東里、西里村、掌史、西章華、南章華、東章華、章劉、章華堡、宋莊、翟莊、白小河3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商貿、運輸、建筑、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棉花、小麥、豆類。有冀南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場。
歷史沿革:
1949年為第三區。
1953年建威縣三區南章臺鄉。
1958年8月改建為衛星人民公社(社址由南章臺村遷至北章臺村與三益莊之間的106國道東側),11月改為章臺人民公社,屬南宮縣。
1961年5月恢復威縣建制,建章臺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改為章臺鄉,1985年5月改為章臺鎮。
1996年1月原潘固鄉與章臺鎮合并為章臺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