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or98r"><del id="or98r"><menu id="or98r"></menu></del></p>
<table id="or98r"></table>
    <pre id="or98r"><label id="or98r"></label></pre>
      1. 您現在的位置 : 河北省 > 邢臺市 > 威縣 > 七級鎮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七級鎮

        [移動版]
        地名:七級鎮隸屬:威縣
        區劃代碼:130533104000代碼前6位:130533
        行政級別:鎮車牌代碼:冀E
        長途區號:0319 郵政編碼:054000
        轄區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數量:約3.2萬人
        人口密度:492人/km2
        代碼城鄉分類簡介
        七級堡村~201鎮中心區
        相傳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層古塔,七級源于佛教用語“七級浮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張姓、丁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故名“七級”。七級堡…[詳細]
        中七級村~202鎮鄉結合區
        東漢時,此地修一“大興善寺”,香火日盛,商賈農工聚為村落,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意,取村名七級。后筑城建門,遂成七級堡。1958年分為東七級、…[詳細]
        東七級村~203鎮鄉結合區
        相傳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層古塔,七級源于佛教用語“七級浮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張姓、丁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因在塔之東,故名“東…[詳細]
        前七級村~204鎮鄉結合區
        東漢時,此地修一“大興善寺”,香火日盛,商賈農工聚為村落,取“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意,取村名七級。后筑城建門,遂成七級堡。1958年分為東七級、…[詳細]
        西魏疃村~205村莊
        明洪武年間,遷民至此建村,當時村民魏姓較多,村莊處在朱甲河一片沙灘旁,故取名魏灘。后演寫成魏疃?谷諔馉帟r期,按方位分為前、后、西魏疃3個村。西魏疃村…[詳細]
        前魏疃村~206村莊
        明洪武年間,遷民至此建村,當時村民魏姓較多,村莊處在朱甲河一片沙灘旁,故取名魏灘。后演寫成魏疃?谷諔馉帟r期,按方位分為前、后、西魏疃3個村。前魏疃村…[詳細]
        后魏疃村~207村莊
        明洪武年間,遷民至此建村,當時村民魏姓較多,村莊處在朱甲河一片沙灘旁,故取名魏灘。后演寫成魏疃?谷諔馉帟r期,按方位分為前、后、西魏疃3個村。后魏疃村…[詳細]
        飛烏村~208村莊
        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定居建村,為紀念原籍“老鴰窩”,取村名飛烏。飛烏村…[詳細]
        后尹村~209村莊
        始建于漢朝,因村民多姓尹、故名尹村。明永樂年間,遷民續至,按方位分為前、后尹村。后尹村…[詳細]
        馬軍寨村~210村莊
        據傳,西漢時,劉秀曾至此安營扎寨,軍馬在此生一馬駒,故取村名馬軍寨。馬軍寨村…[詳細]
        前古城村~211村莊
        金泰和年間,在此置洺水縣。因是洺水縣故址,故名古城,后分為前、中、后古城3個村。前古城村…[詳細]
        中古城村~212村莊
        金泰和年間,在此置洺水縣。因是洺水縣故址,故名古城,后分為前、中、后古城3個村。中古城村…[詳細]
        士通村~213村莊
        據傳,明永樂年間,于姓從山東省臭于莊至此建村,名于家寨,村中有一于姓武士,威望較高,村人有事求他,皆能辦成,外號百事通。為紀念其人,村名改為士通。士通…[詳細]
        三元井村~214村莊
        曾名大紫級,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崔、尚、張姓至此定居建村。因村西頭有三眼井,呈三角形,相距皆七步,故取村名三元井。三元井村…[詳細]
        北高莊村~215鎮鄉結合區
        曾名小紫級。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高姓至此建村,因村莊位于威縣最北邊,故取名北高莊。北高莊村…[詳細]
        西七級村~216鎮鄉結合區
        西七級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太平莊村~217村莊
        原名太平村。建國后,改為太平莊。太平莊村…[詳細]
        高亮村~218鎮鄉結合區
        原名洼莊,唐朝時,村人患流感甚多,為求神保佑,全村常年明燈高懸,故改村名高亮。高亮村…[詳細]
        北雙廟村~219村莊
        明洪武年間,村中住有呂、曹二姓,村名呂曹莊。明末,遷民至此,因村西有三關廟、財神廟,村東有土地廟、菩薩廟,故村名改為北雙廟。北雙廟村…[詳細]
        大里罕村~220村莊
        據傳,約800余年前,有師徒二人擅長武術,在此定居,人稱大力漢,小力漢。大力漢建的村名大里罕,小力漢建的村名小里罕。大里罕村…[詳細]
        小里罕村~221村莊
        據傳,約800余年前,有師徒二人擅長武術,在此定居,人稱大力漢,小力漢。大力漢建的村名大里罕,小力漢建的村名小里罕。小里罕村…[詳細]
        閻家莊村~222村莊
        據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閻姓至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閻莊。清末,曾改名閻家堂,建國后復為閻莊。閻家莊村…[詳細]
        前尹村~223村莊
        始建于漢朝,因村民多姓尹、故名尹村。明永樂年間,遷民續至,按方位分為前、后尹村。前尹村…[詳細]
        后古城村~224村莊
        金泰和年間,在此置洺水縣。因是洺水縣故址,故名古城,后分為前、中、后古城3個村。后古城村…[詳細]
        張莊村~225鎮鄉結合區
        據傳,明崇禎八年,張姓始祖張朝宗由南宮縣張家屯至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張家莊,后簡稱張莊。張莊村…[詳細]
        韓家莊村~226村莊
        據傳,明永樂十六年,山西洪洞縣韓姓遷民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韓家莊。韓家莊村…[詳細]
        大劉莊村~227村莊
        明代,山西洪洞縣遷民劉、肖、郭等姓至此定居建村,取村名大劉莊。大劉莊村…[詳細]
        西范莊村~228村莊
        建村時因范姓較多,故名范莊。冠以方位,名西范莊。西范莊村…[詳細]
        代家莊村~229村莊
        據傳,明代,戴姓由本縣古城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戴家莊。后演寫為代家莊。代家莊村…[詳細]
        銀邊莊村~230村莊
        原村西北有一小村,名銀莊,明燕王掃北時,村莊廢,明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在銀莊東南建村,取名銀邊莊。銀邊莊村…[詳細]
        西現莊村~231村莊
        明永樂年間,部分村民由現莊遷出西移5公里建村,取名西現莊。清末曾與西平、大平莊、東平并為一村,稱西平現莊。后分開復稱西現莊。西現莊村…[詳細]

        地名由來:相傳此地明代以前有一座七層古塔,七級源于佛教用語“七級浮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2~1424年),張姓、丁姓人家遷來此地立村,因在塔之東,故名“東七級”,鎮名源于村名。

        2021年2月,七級鎮入選邢臺市2018—2020年度市級文明村鎮名單。

        2014年7月,七級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威縣轄鎮。1958年建七級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改鎮。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城33公里。面積65平方公里,人口3.2萬。106國道縱貫鎮境。轄中七級、東七級、前七級、西魏疃、前魏疃、后魏疃、飛烏、土通、三元井、北高莊、七級堡、西七級、太平莊、高亮、北雙廟、大里罕、小里罕、閻家莊、前尹村、后尹村、馬軍寨、前古城、中古城、后古城、張莊、大劉莊、西范莊、代家莊、銀邊莊、韓家莊、西現莊31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汽車配件、建材、毛氈、蜜棗加工等業。農業主產小麥、棉花、谷子。


        還有2個地名與七級鎮同名:

        以下地名與七級鎮面積相當:



        中美特级黄a片
        <p id="or98r"><del id="or98r"><menu id="or98r"></menu></del></p>
        <table id="or98r"></table>
          <pre id="or98r"><label id="or98r"></label></p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