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武山元山寺 |
地名:汕尾市 | 隸屬:廣東省 |
區劃代碼:441500 | 代碼前6位:441500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地級市 | 車牌代碼:粵N |
長途區號:0660 | 郵政編碼:516600 |
轄區面積:約48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67萬人 |
人口密度:約549人/平方公里 |
![]() | 區劃代碼 | 面積 | 簡介 |
城區 | 441502 | 393km2 | 汕尾市城區
概況
汕尾市城區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東經115°10'-115°37',北緯20°36'-22°54'。東臨碣石灣與陸豐市金廂相望,北…[詳細] |
海豐縣 | 441521 | 1783km2 | 海豐縣地處廣東省東南部,西距廣州290km、距深圳197km,東距汕頭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水陸交通便捷,是粵東地區陸上交通要津。海豐取義于…[詳細] |
陸河縣 | 441523 | 986km2 | 陸河縣(Inlandcounties)
位于廣東省東部,汕尾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68′-23°28′之間,東經115°24′-115°49…[詳細] |
紅海灣區 | 441571 | 廣東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區位于汕尾市區東南部,東臨碣石灣、南依紅海灣。距廣州230公里、深圳150公里、汕頭170公里,距潮汕機場180公里、汕尾高鐵站…[詳細] | |
陸豐市 | 441581 | 1703km2 | 陸豐市區玉照公園陸豐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北緯22°45′-23°09′,東經115°25′-116°13′。北和陸河縣、普寧市交界;東與惠來縣接壤;西…[詳細] |
地名由來:
因當地人稱淺海中的長條狀沙灘為“汕”,且地處沙灘尾部,故名“汕尾”。
榮譽排行:
2023年4月,2023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出爐,汕尾市位列第175名。
2022年,汕尾市GDP總量為1322億元,位列2022年廣東省各大城市GDP排名第17位。
2022年2月,2021廣東省各大城市GDP排名出爐,汕尾市以1288.04億元位列第18位。
2021年11月,2021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排名發布,汕尾市位列第196名。
2021年11月,2021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發布,汕尾市位列第200名。
2021年10月,生態環境部命名汕尾市為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2021年5月,汕尾市位列2021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第143(四線城市)。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汕尾市人口數量為常住人口267.3萬人,位列廣東省各地市人口數量排行榜第17位,位列全國各大城市人口數量排行榜(地級市及以上)第202位。
基本介紹:
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東鄰揭陽市,與惠來縣交界;西鄰惠州市,同惠東縣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縣相連;南臨南海。全市陸地總面積5271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2.93%,境內山地、丘陵面積比例大,約占總面積的43.7%;全市海岸線長302公里,占全省海岸線長度的9%,轄內海域有93個島嶼,11個港口和3個海湖,海洋國土面積2.3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國土面積的14%。居住地有2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92%,其他21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0人的有畬族、壯族、侗族,其余少數民族人口甚少。
汕尾市是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的地級市,轄城區、海豐縣、陸河縣、陸豐市,設有47個鎮、2個鄉、6個街道辦事處、712個村、131個居民區。
汕尾市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6類17種,其中儲藏量較大的有:錫礦、硫鐵礦、玻璃砂、花崗巖、高嶺土,以及鐵、鎢、鉍、銅、鋁等。汕尾海域遼闊,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4.5倍,10米等深線可供海水養殖的淺海灘涂3.3萬公頃;沿海岸帶可供建筑和造地的沙土面積271平方公里,沙土蘊藏量約4.88億立方米;主要水產品有14類107科860多種。還有紫菜、江籬、馬尾藻等各種藻類資源。汕尾境內有16條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572宗蓄水工程,其中大型水庫2宗,中型水庫18宗,F已探明水資源總量為72.72億立方米,水力資源可裝機容量達16.53萬千瓦。
歷史沿革:
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至漢初,屬南?げ┝_縣。
漢代,海陸豐地區全境屬交州南?。
東晉咸和元年(326)析南?|部置東官郡,六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懷安縣。
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潮陽、綏安(今福建省云霄縣)、海寧4縣。
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汕尾市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開皇十一年(591),東官郡與梁化郡等并置為循州,海豐縣改屬循州。
唐武德五年(622),析海豐縣東部置安陸縣,轄今之陸豐市、陸河縣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至唐貞觀元年(627),又廢安陸縣,并復海豐縣,仍隸屬循州。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917),循州改為禎州,海豐隨屬禎州。
宋開寶四年(971)屬廣南東路。
宋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趙禎(后即仁宗)名諱,改禎州為惠州,時海豐屬廣南東路惠州。
元代,汕尾地區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
明代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
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析海豐縣東部之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陸豐縣。
縣治在東海(今陸豐東海鎮),海豐、陸豐兩縣同屬惠州府。
1911年后隸屬廣東潮循道。
1930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海豐、陸豐屬東江專區。
1952年改屬粵東行政區。
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海豐、陸豐劃歸汕頭專區;1983年撤銷汕頭地區,海豐、陸豐劃歸惠陽地區管轄。
1988年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汕尾市(地級),此地名自此沿用至今。
1995年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政府直轄,委托汕尾市人民政府代管。
2002年撤銷城區馬宮鎮設立馬宮街道。
2003年撤銷海豐縣蓮花山鎮并入海城鎮;撤銷海豐縣圓墩鄉,將其管轄的田寮村委會并入鵝埠鎮,圓林、圓墩、洛坑3個村委會并入赤石鎮;撤銷西坑鄉并入公平鎮。
2004年撤銷東海鎮設立東海街道,撤銷城東鎮設立城東街道,撤銷河西鎮設立河西街道。
2011年將海豐縣海城鎮調整為海城鎮、附城鎮和城東鎮。
2019年撤銷海豐縣鵝埠鎮、小漠鎮、鲘門鎮、赤石鎮,分別改設為鵝埠街道、小漠街道、鲘門街道、赤石街道。
區劃:廣東省·汕尾市 |